2010年——2013年度湖北省基础教育教研课题管理的
补充说明
湖北教研网的课题管理栏目已有《管理办法》和申报表等文本资料公布。以下是针对当前情况的补充说明。
全省中小学和教研部门向省教研室渠道申报立项的基础教育教研课题,宜在各地学校校本教研题目中筛选出有一定研究基础和更大推广交流价值的项目申报。项目总体上分三类:
A类为基础教育综合研究项目(涉及义务教育、高中教育、幼儿教育、特殊教育等领域的实践和理论研究,包括人学生和幼儿身心发展、人才培养模式、教育质量评价、师资队伍建设、国家和地方课程实施、教育教学方式和模式探索、校/园本研究与培训、校本课程资源开发与实施、学校办学特色等)。
B类为综合性课程教学类项目(学校体育、品德与生活、思想品德、思想政治、历史与社会、艺术、科学、通用技术、信息技术、综合实践活动等)。
C类为学科课程教学类项目(此类包含语文、数学、英语、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音乐、美术等子类)。
省教研室各学科受理B类和C类课题项目申报,交综合室汇总;A类项目由综合室、幼教室和特教室负责受理申报,交综合室汇总。立项评审完毕,统一发布立项通报和立项通知书。项目申报立项通知书上统一编号,各类各科在预留的号码段位内编号。
各类项目的责任指导人须对课题立项申报人提供有关指导文本资料和开题指导,收回各项目的开题报告(或课题方案)文本两份,一份交综合室存留,一份自存。
由责任指导人负责各项目的中期进展检查和督促。同类项目须组织进展交流评比。
由各项目责任指导人督促课题鉴定验收,各项目主持人及其所在单位须在自己承诺的周期内提交研究报告、论文、资源开发的文本资料等各类成果原件和复印件等,交由各类项目责任指导人,由其组织邀请同行专家进行会议或通讯评审,综合室配合制发鉴定结论通报和成果认定证书。
以上A、B、C各类研究项目三年之后须提交总体情况综述,综合室负责集中通报结题状况。优秀研究项目的各类成果由各学科、室负责在省内外各种渠道推广交流应用。
2010—2013年湖北省义务教育学段和普通高中教育学段
综合类教研课题重点项目参考目录
本目录依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的相关内容和基本精神,参照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研究中心教学研究成果评选选题指南,在湖北省基础教育综合类教研课题原有参考项目基础上制订而成,可以作为研究课题选题范围,供全省教研部门和中小学以各单位教研骨干组成的课题组名义选报时参考,各学科也可根据实际自行选题申报。自行申报的项目与本目录相关项目基本相符者也可列为重点项目。
一、基础教育课程资源开发、实施与利用
1. 普通高中选修课的实施
2. 地方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3. 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4. 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5. 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6. 技术课程(劳动技术、信息技术、通用技术等)的实施
7. 综合课程(科学、历史与社会、艺术等)的实施
8. 教师队伍中蕴藏的课程资源及其充分开发利用
9. 学校内外教育资源共享问题
10. 课程改革样本校的资源优势与辐射作用的发挥途径问题
11. 社会贤达参与学校课程资源开发研究
12. 不同领域科目和模块课程交叉渗透中的课程资源开发与良性循环利用研究
13. 领域(科目、模块)之间的知识交叉与渗透中的课程资源开发;
14. 不同学段各科目课程交叉渗透中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研究
15. 学术类课程中的知识在技术类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综合运用
16.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其他选修课程科目的知识整合与交叉研究
17. 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课程整合中的课程资源开利用的研究
18. 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及其作为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
19. 技术课程教师及其队伍建设研究
20. 职业技术学校和高校课程资源分享利用
21. 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整合中的课程资源开发利用
二、基础教育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
1. 有效教学设计的研究与实践
2. 中小学教材利用与课程资源拓展问题研究
3. 教学组织形式研究与实践
4. 中小学课程目标解读与实现途径研究
5. 在教学过程中落实“三维目标”的研究与实践
6. 促进学生参与的教学情境创设的研究与实践
7. 普通高中模块教学策略的研究与实践
8. 教学过程评价研究与实践
9. 学生学习任务(含作业)设计与指导的研究与实践
10. 实验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
11. 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的研究与实践
12. 建立教学资源开发、共享机制的研究与实践
13. 中小学校有效使用教学资源的研究与实践
14. 中小学虚拟课堂的研究与实践
15. 有效教学教师的良好品质培养研究(会教学生有效地学)
16. 中小学教师有效教学行为与无效(低效)教学行为例析
17. 中小学教学常规改造研究
18. 中小学名师或特级/优秀教师教育教学经验案例研究
19. 中小学教师个人教学特色构建与反思研究
20. 中小学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研究
21. 课堂教学组织经营策略研究
22. 教学与学习方式的优化运用和多样化运用
23. 主要教学行为、次要教学行为和辅助教学行为的有效性
24. 教学结构环节建构
25. 课堂类型的分类处理与对应教学策略体系
26. 大班教学的有效策略
27. 分层教学的有效组织形式
28. 学段、年级、科目之间教学衔接问题研究
29. 从教教材转向用教材教的困难与对策;
30. “知识点”教学模式和“双基”教学模式的反思研究
31. 领域(科目、模块)之间的知识交叉与渗透对教学设计的挑战
32. 课程模块的特点及其教学规律研究
33. 人文社会、科学与技术课程之间的不同教学规律研究;
34. 各科目及其模块课程中的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研究,
35. 研究性学习方式引入学科课程课堂教学研究
36. 有效教学问题研究与实践探索的切入口研究
37. 有效教学的价值取向研究
38. 有效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研究
39. 教师有效教学的个人品质特征研究(最受学生欢迎的教师的个性品质研究与评师行动可取)
40. 主要的有效教学行为与无效教学行为研究(教学行为观察记录与反思警示谈话);
41. 辅助性的有效教学行为研究;
42. 有效教学的准备(设计、备课)实施(上课)与评价(检测与评定)研究;
43. 有效教学评价的参考标准研究
44. 有效教学实施的物理与生态环境研究(教室及其装备、作为编排、班级管理等)
45. 不同课程科目的教学规律和学习规律研究
46. 课程标准、教科书的解读和驾驭处理问题研究
47. 不同课程及其教师之间蕴藏的课程教学资源开发研究
48. 不同学段和年级教学衔接问题研究;
49. 网络对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影响研究
50. 教学中的交往与对话研究。
51. 有效教学促进行动研究与探索
三、基础教育评价改革与实践探索
1. 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研究与实施
2. 义务教育学生学业质量保障体系的研究与实践
3. 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研究
4. 中考改革的深化研究与实践
5. 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与高中课程改革有机衔接的研究与实践
6. 中小学教师发展性评价的研究与实践
7. 中小学学校教学质量评价制度体系建设研究
8. 中小学有效课堂教学评价制度研究
9. 中小学考试与测验问题研究
10. 义务教育教学质量信息库建设研究
11. 义务教育教学质量监测和督导机制建设研究
12. 中小学教师专业素质与工作业绩评价制度开发研究
13. 教学有效评价研究
14. 有效教学的基本要素与评价标准
15. 不同学段不同科目课程教学的体系
16. 考试测验命题科学与原创性研究
17. 教学反馈的日常化途径研究
18. 中小学有效教学评价指导手册研制
19. 高中课程选修制度、学分制管理和综合素质评价研究
20. 必修科目和必修模块学业考试改革研究
21. 技术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含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
22. 选修科目和选修模块的考核与学分认定问题研究
23. 学生课程修习困难问题解决策略(补修、改修、重修、重叠、学分裁定等)研究
24. 学生学业优异与奖励办法研究
25. 学分制、毕业水平考试与高考升学衔接沟通的制度设计研究。
四、教学研究机制创新和教师教育变革研究
1. 以校为本教学研究制度的研究与实践
2. 一线教师的专业反思与合作的研究与实践
3. 提升教学研究队伍专业能力的研究与实践
4. 教研方式变革的研究与实践
5. 校本教研主题设计研究
6. 校本教研、域本教研及其有效交流合作研究
7. 中小学教师校本研修及其专业成长激励制度研究
8. 中小学课堂观察量表研制与应用
9. 中小学教育叙事方法运用与研究
10. 中小学教师团队合作教研的有效途径研究
11. 中小学教研组、备课组、年级组、课题组等组织制度建设问题研究
12. 中小学教研活动形式创新研究
13. 中小学校本教研主题设计
14. 中小学校本教研课题管理研究
15. 省、市、县各级教研部门支持区域和校本教研工作的有效机制建设研究
16. 学校校本教研制度基本内容(或基本框架)——目标、指导纲要(包括提高认识、明确责任、机构建设、教研主题、有效校本研修组织形式、评价标准、激励措施、基本保障条件等)、年度和阶段目标
17. 学习型学校组织建设基本内容(或基本框架)——目标、要素、特点和建设行动突破口
18. 学校校本教研制度建设和学习型组织建设的初步经验总结案例
19. 学校校本教研制度建设和学习型组织建设的内外困难
20. 校本教研中团队建设、组织形式与有效合作竞争机制(课题组、教研组、备课组、工作室、协作体、叙事反思、案例示范、教学比赛、说课、论坛、沙龙、报告会、演讲、辩论……)
21. 学校校本教研课题指南(目录)开发
22. 校本教研制度建设与实践中的专业引领问题研究
23. 校本教研的有效区域交流和推进策略
24. 区域和学校层面的校本教研制度的信息技术支撑作用与途径
25. “说”课程标准、“说”教材体系、“说”教学设计、“说”课程资源、“说”教学过程的研究
26. 有效的教学研究活动形式交流和分享优质教师资源,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7. 教师教学反思的促进策略研究。
28. 校本教研制度建设的基本思路研究
29. 教研活动形式创新研究
30. 教师专业发展平台的搭建
31. 教师专业发展的激励制度研究
32. 新课程体系与传统师范教育体制下的教师素质结构的矛盾研究
33. 新课程要求下教师的教育理论修养研究
34. 新课程体系下教师专业合作攻关的意识与能力培养
35. 教师专业自主与教育教学反思能力的培养途径
36. 教师的课题研究与研究性学习指导能力的提高
37. 教师的课程资源开发利用能力培养
38. 新课程与教师工作压力问题研究
39. 教师转岗培训与研修问题研究、
40. 教研骨干培训(教导主任、教研组长等)和名师培养行动
41. 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的提高问题研究
42. 教师职业倦怠问题及其对策研究
43. 教师素质与工作业绩发展性评价及其障碍研究
44. 名师经验与名师成长途径研究
45. 教师对学校发展的参与问题研究
46. 专业人员引领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机制研究
47. 学校推进校本教研制度化的激励措施研究
48. 学校教研综合实力评估研究
49. 学校教研内容主题设计(项目指南)
50. 学校教研形式创新研究
51. 跨领域、科目、年级和学段主题的教研横向合作交流途径研究
52. 教研成果管理交流与应用问题研究
53. 学习型学校建设思路研究
54. 教师教学特色探索
55. 教师专业反思(提问能力)与同伴合作的有效途径探索、
56. 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有效机制探索、
57. 教师培训和研修内容和形式改革探索、
58. 区域和学校教改交流合作的探索
59. 基于新课程的教师培养课程设置的研究与实践
60. 基于新课程的教师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61. 基于新课程的教师培训课程的开发与实践
62. 基于新课程的教师培训机制和培训方式以及培训效果评估的研究与实践
五、学生身心发展、师生关系和家校教育合作研究
1. 中小学师生关系现状研究
2. 中小学课堂教学中的交流交往与合作学习研究
3. 中小学教学方式变革研究
4. 中小学生学业情况和身心发展规律研究
5. 中小学教育教学过程公平问题及其对策研究
6. 中小学生学业负担来源和类型研究
7. 中小学学业负担质量监测机制研究
8. 中小学“愉快教育”与“减负运动”反思研究
9. 中小学教学“增效减负”实招10条(或20条)开发研究(案例及其阐述)
10. 中小学生良好学业习惯和学习方法策略培养与指导研究
11. 小学生良好学业习惯指导手册开发研究
12. 初中生有效学习方法案例开发研究
13. 高中导学学案开发研究
14. 高中生实用学习策略指导读本开发研究
15. 中小学分层教学设计与因材施教研究
16. 中小学生承受的教育期望研究
17. 中小学生负担问题缓解的家校合作有效机制研究
18. 中小学家长学校建设研究
19. 中小学家长学校主干课程开发与实施研究
20. 从教师中心转向学生中心的教学关系研究
21. 高中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学生身心发展研究
22. 以学生为本的教育价值观研究
23. 学生的学业发展需求调查研究,
24. 学生作为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研究
25. 学业时间有限与课业负担偏重的矛盾研究
26. 学业压力与厌学问题的缓策略研究
27. 学习策略及其指导途径研究
28. 信息时代背景下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研究
29. 学校和课堂社会的学生交往研究
30. 师生关系现状研究
31. 学生身心发展困惑研究
32. 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研究
33. 新生入学教育研究
34. 学校学生社团建设研究
35. 学生学业与身心发展研究(即学情研究,包括年龄特征、时代特点、个性差别、成长环境、学业压力、厌学倾向、心理困惑、学习方式、交往生活)
36. 对学生有效学习的有效干预和影响
37. 学案导学特征的新教辅学辅开发研究
38. 学业指导手册开发研究
39. 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发展空间问题研究
40. 学情调查研究(学生学业背景状况、学业基础、认知方式、个性特征、学业与身心发展压力和困惑、学生的学业愿望与发展诉求,学情研究行动指南开发,供教师学习参考)
41. 学法指导(学案设计、学习习惯培养、不同科目课程学习规律方法策略传授与辅导、学法交流、学案导学式新教辅——学业指导手册等的开发设计)
42. 学生厌学问题研究(教学有效性反思、知识观反思、信息技术背景下的学习方式转变、市场经济环境下的教育价值观反思,学生厌学问题现状调查、对策研究)
43. 学业负担问题缓解有效策略30条(学业负担问题缓解行动指南涉及学校内外10条,各科目课程教学实践20条,或学校教育教学常规重建50条,发动开发参与者和实验基地)
44. 学校教育交往问题研究(课堂交往、对话与文本创造,教学改革的突破口)
六、课程、教学管理与学校发展研究
1. 高中学校的培养目标和办学模式研究
2. 学校教育从教书备考转向全面育人研究
3. 教师和学校管理者面临的专业发展挑战
4. 现代学校特色发展研究
5. 校长的课程与教学领导管理责任和能力的提高途径研究
6. 学校科层管理制度妨碍课程改革的弊端研究
7. 学校内部组织机构建设的合理思路研究
8. 学校内部和外部恶性升学竞争的缓解空间和途径探索
9. 提高中小学校长课程领导力的研究与实践
10. 中小学校课程教学管理能力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11. 地方教育部门课程教学管理能力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12. 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建设与管理的研究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