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我们在武珞路中学“三天沉浸式跟岗学习”的第二天。
这两天,我和我的两位同行(涂亚平、刘爽爽)深入观摩了武珞路中学的语文课堂。三位导师,三个年级,三种气象,既有“横看成岭侧成峰”的个性绽放,又有“万变不离其宗”的语文教学本质——“实”为舟、“活”为楫。
一、 根基之实:于扎实处见真章
徐百艳老师:男,59岁,九(12)班班主任兼语文教师,武珞路中学语文教研组长。
(观摩徐百艳老师的课堂)
徐老师执教的是《曹刿论战》,本堂课中他将“扎实”二字演绎得淋漓尽致。45分钟的时间仅聚焦课文首段,以“三读三译”的螺旋式教学法搭建文言根基。初读正音,“夫”放于句首读“fú”;二读请学生角色扮演,师点评“庄公角色有帝王之味,曹刿不够严肃,笑场不恰当”;三读后让学生自己翻译。一译,生质疑“又何间焉”的“又”、“必以情”的“以”;再译,生质疑“忠之属也”的“之”;三译,生无疑,师追问——“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的“虽”是翻译成“即使”还是“虽然”呢?……这种看似朴拙的教法,实则是文言文教学的经典范式,因为这种方法是逐步深化的,每次循环都在增加难度和深度,这种重复和深化,符合认知心理学中的“间隔重复”和“逐层细化”,对学生理解能力的提升有很大帮助。
这堂课,徐老师不疾不徐的讲授,看似缓慢,实则是在为学生的语文学习筑牢根基,充分展现了教学的“扎实”。
二、 路径之实:以翔实引活水
熊俊超老师:男,同样五十多岁,“武汉市名师”,武昌区初中语文界“大咖”,目前带两个班的语文课兼生命安全教育课。
(观摩熊俊超老师的课堂)
从《木兰诗》的铿锵朗诵到《卖蒜叟》的市井智慧,这位教师以诗为舟、以声为楫,悄然构建了一条“活文言”的认知航道。课前背诵经典乃固定行为,非刻意为之,适逢今日背诵《木兰诗》,熊老师顺势以声律过渡到试卷的文言文阅读板块讲解上,激活了一堂原本应该沉闷的试卷讲评课。
教师看似闲庭信步的拓展——你还能想到哪些与“叟”有关的字?当“搜、瘦、嫂、馊、艘、嗖……”从学生口中一一说出时,才反应过来他是以“超纲”为饵,钓出文言阅读的底层逻辑。这种教学智慧,恰似太极推手化教材为活水,招招式式皆在构建“从一篇通一类”的认知生态,让知识在文化长河中自然显影。他的讲评试卷课打破了固有范式,展现出翔实与灵动的共生之美。
三、 气象之实:借充实生华彩
李劢老师:女,八年级教学主任,2个班的语文课,兼年级创拔班的语文教师。
(观摩李劢老师的课堂)
李老师宛如春风,用深情的语言、灵动的肢体,引领我们走进了《诗经》的国度。这堂课,李老师设计了“寥寥数语话《诗经》”“嘤嘤成韵吟《关雎》”“娓娓道来品《关雎》”“铮铮有声悟《关雎》”四个环节,通过话、吟、品、悟四个教学活动,让学生深切感受诗歌的魅力,对世间美好充满向往。
课堂上,李老师的每一个眼神、每一个动作都饱含深情,教学内容丰富充实,使学生沉浸在语文的美妙世界中。这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一场激情洋溢的演绎,将教学的“充实”展现得淋漓尽致。
尤其是课堂的结尾,当学生答出“原来君子追求淑女亦是追求礼乐文明”时,当李老师对青春懵懂的少男少女们说“发乎情,止于礼,藏于心”时,课堂已超越文本解读,升华为对中华美学的深情凝望。
此番跟岗,三位导师以殊途同归的方式诠释了语文教学的本质: 扎实的文本深耕,让文言字词在反复研磨中扎根;翔实的文史贯通,使知识碎片在宏阔视野中重构;充实的美学浸润,助文化基因在情感共鸣中传承。
此番跟岗,让我明白:传统的“稳扎稳打”与创新的“破界突围”从不对立;作为教师既要有“腹有诗书”的储备,更需有“见招拆招”的机敏;我们不必始终正襟危坐,偶尔可以是说书人、辩论手甚至“犯错者”,这种角色切换非但不会消解权威,反而能以更鲜活的姿态唤醒学生的参与欲。
此番跟岗,让我顿悟:语文课堂的至高境界,还是应该回到教育的原点——以"实"筑基,以"活"塑魂!
撰稿:文晓莲
审稿:郑伟